在我国古代,要出任官职,通常有三条渠道。第一是世袭罔替配资行业排名,若祖辈曾经有官职,下一代也会得到一定的封赏与照顾;第二是通过科举考试,哪怕是出身寒门,只要考中举人甚至进士,最终也能获得相对丰厚的官职待遇;第三则是捐官买官,只要家资富足,就能花钱买来一个官名,然而多半只是虚职,名而无实。就在这样的制度背景下,出现了一位极为特殊的人物——李卫。李卫出生在一个极为富裕的商贾家庭,父亲希望他通过勤学考取功名,但李卫却是个大字不识、一张书也不懂的“文盲”。科举之路因此对他几乎堵死,父亲于是转而为他安排官职,给他买来一个监生的名号。随后在官职分派时,他被任命为户部郎中,专门负责钱粮的收缴与财政事务。虽然他不识字,但对待工作始终态度认真、执行力强,因而在岗位上也取得了不俗的成效。
当时在收缴钱粮的日子里,一位亲王对李卫提出了带有明显贪婪动机的要求:每收一千两钱粮就多收十两,作为所谓的库平银。李卫并未点头答应,王爷却对他严厉呵斥,强调这些银子必须要收。这些钱其实是黑钱,这么明目张胆地指望他吃下去,让李卫心中十分不快。事后在收据上,他还贴上了“某某亲王盈余”的字样,向上级和外界说明这是王爷的灰色收入。那个亲王见李卫并非好惹之人,于是也不敢再继续追究,这件事便在暗潮涌动中逐渐平息,没有引发更大的风波。
展开剩余61%后来,李卫刚正不阿,赢得了雍正皇帝的另眼相加,因此被任命前往云南担任盐驿道的要职,着手改革江南一带混乱的盐政。就任之初,他就展开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举措:推动招商行盐、降价拨销、追补盐课等综合性措施,彻底改变此前官员把持、暗箱操作盛行的局面,直接缓解了盐课短缺的困境。当年云南的盐课因此显著增加,财政收支有了改善,银两增添达到三万两之多,这让雍正皇帝对他的能力感到非常欣慰。
随之,李卫被任命为浙江总督,成为一省之长,负责统辖两浙地区的盐政。他不仅对当时盘踞一方的沈氏等盐业豪强进行了断然打击,清除了部分腐败势力,还在治理区内察觉到盗贼猖獗的根源其实在于人口密集、粮食不足、民不聊生。于是他推动一系列利民举措:兴修水利、灌溉田地、改善交通、扶持盐产业的发展,逐步改善了地方民生,社会秩序也随之好转。正是在他的治理与努力之下,两浙区域的安定与富裕逐渐显现,雍正时期的他可谓官运亨通、风生水起。
历史记载中,李卫是个讲究排场的人物。每到他上任的地方,总要“绣袍玉带、歌乐齐鸣”,让百姓驻足围观,场面显得热闹非凡。然而他心中有后盾——那就是雍正皇帝的信任与支持,因此他在任内并不肯轻易收敛自己的风格。到了乾隆年间,这位曾经风格高调的官员却未再得到新的任命,始终在浙江总督的位置上任至病逝。
发布于:天津市天创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